目前分類:教育心理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Sep 16 Thu 2010 15:01
  • EQ

從朋友的一張書籤看到了上面一段話:

 

情緒沒有對錯,是我們自然的感受、反應和表現而已。

EQ好指的並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懂得恰當的表現所有的情緒。

 

lilianhs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表現在三方面:

一、 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

一般來說人們傾向於迴避那些他們認為超過其能力所及的任務和情境,而承擔並執行那些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因此,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傾向於選擇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往往採取拖延、試圖迴避的方式來處理困難的任務。

二、 影響個體的努力和對待困難的態度

lilianhs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在教育心理學中自我效能感 ( self-efficacy ) 是指人們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 ( Bandura ) 提出,他把自我效能作為人類動機過程一種重要的中介認知因素看待,並用它解釋人類複雜的動機行為。

  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一些人雖然很清楚應該做什麼,但在行為表現上卻很不理想,班杜拉認為,這主要是受期待這一認知中介因素的調節。

  班杜拉把期待分成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結果期待,一種是效能期待

lilianhs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得無助感

 

    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的理論,最早是在1975年由賓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馬汀‧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所完成的。


lilianhs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